
经纬青年图鉴
经度——标记卓越的刻度,攀登学术高峰、探索科研深处;
纬度——丈量有趣的灵魂,张望兴趣天空、迈向实践旷野。
这卷「经纬青年图鉴」,无意绘制标准化的成才路径,只愿忠实地捕捉那些真实、动人的生长姿态——对话不同,看见可能。
让一个人的经验,成为后来者行路的灯塔;
让一颗星的闪烁,映照出整片星空的可能。
今日上新,让我们一同走进「经纬青年」史高乐同学的故事吧!
本期青年

前言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第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本科生)”资助名单,bet365在线体育投注
2022级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史高乐同学主持的项目成功入选,这也是我校人文社科类本科生首次获得该项目资助。从课堂学习到成功立项,他经历了怎样的思考与实践?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这段关于尝试与探索的心路历程。
访谈
QUESTION 1
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你开展的项目?
史高乐:我的项目名称是《区域政策趋同对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的影响机制研究》,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的经济科学领域。这项研究主要运用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方法进行量化分析,希望能更清晰地揭示政策趋同对产业集聚的净效应与传导机制。同时也在尝试为政策评估领域提供一个基于文本挖掘的因果推断新视角。

史高乐在伦敦政治bet365在线体育投注
交流学习
QUESTION 2
开展这个项目的起因是什么?中间经历了哪些阶段和过程?
史高乐:我一直在关注AI技术对经济学研究可能带来的突破与创新。这个研究项目的灵感,源于25年春季学期《资源环境经济学》的课程作业。在课上,李志青老师鼓励我们尝试使用AI技术进行课题研究(不限制主题、不限制方向、不限制方法)。
当时我想到了区域政策对产业集聚影响的主题,用自然语言处理方法做了一些政策文本技术性的描述分析,取得了初步结果,并在课堂上做了汇报展示。在课堂汇报和点评环节,李老师邀请了一位计算机学院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博士学长来给大家做指导。学长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专业的建议,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学长对我说:“你的作业已经基本达到了我们专业本科生作业的水平。”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得到这样的反馈对我是很大的激励,也让我有了更多探索的动力。

史高乐在香港大学交流学习
后来,学院发布了本科生国自然项目申请的通知,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提交了申请。在院系选拔面试、学校选拔面试前后的攻坚期,恰好与我在北京大学信息学院修读人工智能暑期学分课程的时间重合。那段时间,我白天上人工智能课程,晚上熬夜撰写各类项目申报材料。还因为参与选拔,体验了一趟紧张的京沪往返,回想起来是充实又充满挑战的一段时光。经过院系、学校的选拔,我最终获得了学校的推荐。在整个暑假,我都专注于项目研究,打磨项目细节,让整个研究框架更加完善、深入。
QUESTION 3
这个项目从最初的课程作业,一步步发展到如今获得国自然资助,背后有哪些阶段性的成果或者推动因素?
史高乐:现在回想起来,这个项目能从课程作业到获得国自然资助,既有机缘巧合的幸运,也离不开前期的扎实准备。我从2023年开始就持续地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自己也会主动地去修读一些理工科院系的相关课程。虽然修读这些课程不一定会计入本专业的学分,但为了督促自己认真学习,我还是在系统上选了课,而不是随堂旁听。
在2024年春季学期(大二下)时,我独立申请并主持了“复芏计划”望道项目。我运用经济学和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完成了一项数字经济领域的研究。这个项目立项和结项都获得了“优秀”的评级,2025年春季学期结项前,也由学校推荐获得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支持。望道项目的学术经历对我帮助很大。因为完成项目涉及到立项书撰写、中期报告答辩、结项书撰写、财务报销等等全流程的工作,这些锻炼对于后续主持其他研究项目而言,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史高乐独立主持“复芏计划”望道项目
复旦经院有着浓厚的研究氛围和优良的学术传统,在准备项目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老师、师兄前辈的指点。本科生科研往往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一头扎进一个已经被充分研究过的“红海”领域。老师们凭借经验能迅速判断某个“创新”想法的真正价值,并给出合适切入角度的建议。这种指导和帮助,并不仅仅发生在预约会面或正式答辩中,很多时候就是利用课间休息、老师的Office Hour、Seminar等抓住机会请教。
正是源于这些频繁的交流和探讨,许多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才得以被发现,一些创新点也因此产生。在项目推进到关键阶段,尤其是通过选拔获得推荐后,学院的支持变得更加系统。经院科研办多次为我组织答辩模拟演练,邀请专家老师们来指导。专家老师们的提问往往一针见血,促使我不断反思自己研究的边界和深度,这对项目最终的完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由衷地感谢所有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QUESTION 4
在这个过程中,你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史高乐:获得项目资助,首先是对我前期研究工作的肯定,但对我而言,它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感到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好这个课题。我希望自己能真正研究清楚一些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为学术研究或者经济发展做出一点微小但是有用的贡献。

史高乐在“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会议
QUESTION 5
开展学术项目离不开创新意识,在你看来,自己的创新意识是如何在项目推进中被培养和体现的?
史高乐:我理解的创新意识,就是“敢于站在迎战的前列”,核心是解决问题为导向。创新意识是在经过比较广泛的学习之后,敢去尝试全新的方法、全新的思路。这个不是学科导向的,例如经院同学只能研究经济学的知识方法,而是问题导向的。面向问题,我们应该开放地去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寻找最适合的工具和方法。总而言之,得多去尝试。
QUESTION 6
你认为作为本科生,哪些技能和个人品质起到了关键作用?
史高乐: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就是不要轻易放弃自己认定的事情,尽可能的敢于尝试。复旦和经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足够包容、广阔的平台,无论是学术研究、创新创业还是学生工作,都有很多机会。即使一开始没有找到自己真正合适且认定的方向,多去尝试,也总能慢慢发现内心的追求。

史高乐在bet365在线体育投注
学代会作年度工作报告
QUESTION 7
对于想在本科期间开展学术研究的经院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切实的建议可以分享?
史高乐:学校和经院有非常多优质的资源,比如各类本科生学术项目、老师们的研讨会(Seminar)以及各种学术分享活动。大家一定要主动发掘、积极参与。在尝试的过程中,受挫是正常的。比如我在探索时,也曾经受到一些比较严重的挫折。但是现在看来,之前觉得天塌下来的事情,最后也并不能怎么样,过程中的感受都沉淀为宝贵的经验。关键是不要轻易地放弃。